6月29日,農歷六月初一,又到了臨安區湍口鎮地方特色民俗節日——洪嶺高山饅頭節。
6月27日,《清音余夢》——2022杭州市“文化和自然遺產日”展演活動在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洪園景區舉行。
6月16日下午,快速激烈的鑼鼓聲從柴橋影劇院廣場傳出,北侖柴橋正上演著精彩絕倫的非遺獅象竄。
采方山,如今已經是制作土藥香的熟手,用真心傳承著這門質樸的傳統手藝。
曲海地是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、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代表性傳承人,從事面塑已有19年。
傅天法,16歲開始學習制作宮燈,打磨技藝近40年,尤其擅長明清宮燈制作,2017年,他入選第四批磐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“傳統宮燈制作技...
高蹺,漢魏六朗百戲中稱“蹺技”,宋代叫“踏橋”,清代始稱“高蹺”,俗稱“踏高蹺”。
浙江小百花越劇院(浙江小百花越劇團)相約“開路鐵軍”中鐵集團,為中鐵建工杭州西站的建設者們帶來了精彩而感人的《錢塘里》試演場。
這些年來,殷碩在國內國際的舞臺上,塑造了無數經典角色,也通過舞蹈語言,展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群像。
今年春晚一曲《只此青綠》,江南的青山綠水化為玉簪螺髻,在舞者靈動的身姿下,透露著禪風詩意的審美典范,這是宋韻。
謝振威,是一名返鄉創業的90后鄉賢,正致力于恢復失傳800多年的沙埠青瓷制作技藝,重現沙埠青瓷的獨特魅力。
頂尖考古學家“落戶”,是我省人才引進工作在文博領域的一次突破。
正在申請成為杭州亞運城市志愿者的王介明說,要用自己擅長的方式,“為亞運助力,為杭州加油!”
屏門是中國睦劇之鄉,國家級非遺項目睦劇在這里傳承百年。
劉悅雯奶奶身上的那套婚服名為“白首成約”,是她為一家婚服店設計的,從設計到制作完成,用了三四個月時間。
《五鳳朝陽》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,是太陽鎮每年農歷十月二十四日廟會必備的一個節目,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。
青山有幸埋忠骨,悠悠深情寄哀思。
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、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日前印發了《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》。
通過對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宣傳和教育,大力倡導綠色清明、文明祭掃,引導人們緬懷先烈,感恩先人。
一張紅紙,一把剪刀,再加上一雙巧手,杭州亞運會馬術承辦地桐廬對于亞運會的期盼之情躍然紙上。
祭掃在心不在形。別樣清明一樣情。清明祭掃出行,我們倡議:
公墓負責人告訴記者,豐晨敏安葬到這里后,前來看望、悼念他的人,一直沒有斷過。
革命烈士紀念碑前,48名黨員干部肅立默哀并敬獻花圈,深切緬懷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犧牲的革命先烈。
清明節是寄托哀思、緬懷先輩、祭奠英烈的傳統節日。